秩年往事 | 孙毅校友:中文系的如水时光

发布时间:2022-11-24  浏览次数:

光阴流转,岁月不居。在东师校友的心中,母校的一人一景、一草一木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青春的过往。“秩年往事”专栏,邀请校友们分享自己的东师故事。深情的文字随笔尖流淌,情感的共鸣在心间回荡,让我们来共同感受校友们的东师情怀。

中文系的如水时光

孙 毅

1990年,我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我很自豪成为90年代第一批大学生。当时的师大中文楼是一座4层的L形红砖楼,大约建于50年代,是建校早期的老建筑,坐落于学校东北角,东边紧邻吉林体院,北边一路之隔就是老虎公园。中文楼外观古朴,典雅厚重,带有一些建国初期的苏式风格,内部开阔大气,散发着文化气息。中文楼和同时代的数学楼、理化楼、历史楼、地理楼以及月亮门等,构成了师大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堂写作课,杨荫浒老先生开场首先提问,“你们到中文系来,是想当作家吗?”我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好在杨先生自己给出了答案,“如果是想当作家,那么来中文系你就错了。”我不是很明白杨先生的意思,也许是要我们打破对文学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无论怎么说,我们还是带着敬畏和梦想开始了中文的学业。

东北师大中文系前身是东北大学文学院,早期院长为诗人公木,副院长为作家吴伯萧。文脉相传的过程中,师大中文经历了一个个黄金时代,大批的知名学者在中文系任过教,作家萧军、舒群,诗人穆木天,作家、文学史家李辉英,词学家唐圭璋,古文学史家杨公骥,现代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文章学家吴伯威,外国文学史家李江,诗人、文学理论家蒋锡金,古代文学史家逯钦立、现代文学史家孙中田,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为中文系的建立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历史,也在我们心目中刻成了不朽的雕像。

直到我入学时,中文系的泰斗级老人有些尚还健在,文学理论家蒋锡金、文字学家孙晓野、训诂学家何善周、古代文学史家苏兴、语文教育家朱绍禹等。也是因为他们,使中文系成为国家重点文科基地。“中文八老”健在的当时大多年事已高,我们只是耳闻而没有机会得见。当时系办老师蒋於菟,我们都对他的名字感到奇怪,有同学开玩笑说叫蒋于兔,后来知道“於菟”是虎的别称,进而得知他是蒋锡金的儿子,我们才恍然大悟,别人给孩子起名,怎么会如此有文学意味。当时系主任是古代文学史教授谷云逸,书记是古汉语教授刘禾,系里一批老师在各自领域赫赫有名。古典文学老师李南冈,笔名易茗,电视剧《渴望》的歌词作者,1990年底《渴望》播出时,万人空巷,系里破天荒开放了教室平时锁起来的电视,我们也看得如醉如痴。我大学期间先后有3个辅导员,现代汉语老师俞咏梅、1986级学长杜微、儿童文学老师朱自强,三位老师认真执着,对我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年我们喜爱的中青年教师程革、金振邦、刘雨、刘建军等,后来都成为知名学者和学术中坚,他们的薪火相传精神让我一直心生敬仰。

大学是读书的天堂,我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作品。师大图书馆据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我当时读过的名著多是从图书馆借阅的。同时,校园里隔三差五就有高年级毕业生摆的旧书摊,花不多的钱能买一大堆的书。我们进大学时,现当代西方学者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还有根深蒂固的市场。我从校园旧书摊上,买来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以及柏拉图、叔本华、罗素的哲学作品,虽然比较晦涩,我还是咬牙啃了一遍。当时的文学思潮活跃、流派纷呈,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时期,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等,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景象。我最喜欢的一批书,像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席杨的《选择与重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房龙的《宽容》、马斯洛的《人的潜能与价值》等等,构成了我对当时读书的记忆。

90年代,也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当时正值实验诗人探索尝试阶段,新生代群体意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第三代诗人西川、欧阳江河、于坚、韩东等,他们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呼唤人的心灵自由和人性复归。特别是1989年海子和骆一禾,以死亡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对他们来说,诗歌是一种贫困、一种宗教、一种抗争,诗人的死,迫使人们重新去审视诗歌和生命。

我在师大加入的第一个社团是北极光文学社。当时社长是中文系1988级的李雷,核心成员有1988级吴嘉庆、胡喆,1989级徐东洲、孔朝蓬,而我与孙仁忠一加入,也便成为了1990级的骨干。当时吉大的文学社叫北极星,社长是佟大山等人,两者遥相呼应,经常搞些交流。许多个夜晚,文学社诗歌会热火朝天,一批90年代初的文学青年,团团围坐灯下,深情诵读《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者自己的诗作与散文。我们办的刊物就叫《北极光》,每月一期,李雷基本包揽了每期的前言,其他骨干轮流担任编辑,而设计封面和插图基本都是我的任务。出刊之际,我们往往通宵达旦,刻蜡纸、画插图、制版,然后一张张、一份份油印、装订。当这本真正散发着墨香的土刊物在同学手中传阅,往往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枚石子,在沉寂的校园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至今我还保留了当时的一批《北极光》刊物,纸张已发黄变脆,但我一直视作青春的纪念,敝帚自珍。更多的时候,还是那些冬天的夜晚,披一件军大衣,搬张桌子独坐在走廊,时而沉思、时而奋笔,写下了一篇篇所谓的诗作。当时我们的诗走的还是先锋路线,我以冬夜、春天、向日葵、麦地、家园等为意象,写成了诸如《冬夜断想》《冷风景》《春天在向日葵的思想中疯长》等等一些文字,并自己绘制了黑白画插图,汇编成诗集,虽然在《北极光》还有校报上发表过一些,但更多的还是写给自己看的抽屉文学。那时,写诗,是一种校园风气。虽然有朦胧诗的影响,有些模仿的痕迹,思想和美学也不够成熟,但那是我的精神世界,是我当时的情绪和状态,诗歌带有我的成长记忆。

系里当时有一个学术组织叫学生科委,办有一个学术园地叫《新绿》。大二的时候,我担任了科委主任、《新绿》主编。我精心耕耘这一方新绿,一期期的刊发同学的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成为中文系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新绿》后来被改成了《卓越》,多年过去,毕业二十年聚会时,许多同学还是怀念那时的《新绿》。

毕业以后,虽然从事的工作与文学无关,但我始终关注文学的动态,对文学的喜爱和敬畏也无时不在。时常读一些小说、散文,选择的仍然是大学时的标准,语言一定要精彩、叙事要不落俗套,如果是一个喜欢的作者,会想方设法找来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还是文学情结使然吧,我愿终生与文学同行。

校友简介

孙毅,辽宁丹东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东北师范大学1990级中文系本科校友,2006级经济学院博士校友,长江商学院EMBA,曾任吉林省学联主席、吉林省青联常委。历任团中央权益部副部长,陕西省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岐山县委书记,山西省委副秘书长,华电清洁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华电吉林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华电吉林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电话:0431-85098206
邮编:130024

  • 微信公众平台

  • 校友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