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年往事 | 王蕊校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布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

光阴流转,岁月不居。在东师校友的心中,母校的一人一景、一草一木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青春的过往。近期,东北师范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策划推出“秩年往事”专栏,邀请毕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校友们分享自己的东师故事。深情的文字随笔尖流淌,情感的共鸣在心间回荡,让我们来共同感受秩年校友们的东师情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98级政法学院校友 王蕊

2022年,我们1998级毕业二十周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期待中的毕业二十年母校聚会未能成行。暑假里,有一位同学在政法学院1998级校友群里发起了一个“记忆拼图——相约九八后那些美好瞬间”的母校记忆接龙,瞬间引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记忆的闸门也就此打开,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们一起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年代……1998年,还是人们出门大多乘坐绿皮火车的时代。第一次到长春的日子我记得很清晰,那是东北师范大学1998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1998年8月30日。下车的时候是凌晨,太阳刚刚升起,走出火车站,就在长长的一排驻长各高校接待站里看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标识。那时感觉长春的大学真多,也是从那天起开始了自己与东师大的不解之缘。在接站学长的引导下,我和父母坐上了车身带有“欢迎新同学”红色条幅的校车。车辆行驶在宽敞笔直的人民大街上,眼睛不够用地一直看着窗外,仔细端详这座即将成为我“第二故乡”的城市。路上偶遇了一队运送解放军战士的敞篷卡车,战士们的迷彩服和军用卡车上还有清晰的泥浆痕迹。很快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数不清的夹道欢送的百姓,许多车辆都自觉放慢速度给军车队让路。原来是长春当地的百姓们感谢、欢送抗洪官兵。多年以后依然印刻在脑海里的“军民鱼水情”那一幕,成为开启“我的大学”庄严而温暖的序章。

回忆:母校旧事,满满的都是我们年轻时的样子

入学之初,正好赶上了政法学院成立大会,政治系更名为政法学院,我们每个同学都发到了一个蓝色的布兜子,上面印刻着白色的“政法学院”四个字标识。毕业多年后我还把那个纪念袋和校徽一起珍藏着,我们也成为了见证政法学院撤系建院的一届学生。两年后,当搬迁到净月校区的时候,我们也成为了见证净月校区初建和发展的一届学生。1998年,政法学院有两个本科专业——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的同学特别亲近团结,不分彼此,在学院全体老师的关心呵护下,共同走过了人生最美好而珍贵的大学四年时光。那些年,我们上课需要提前占座位。师大的学风淳朴而浓厚,校园里每个周末都有各类精彩的学术报告,有的报告会提前半天占座位都来不及,公共教室的窗户上甚至都会坐上学生。我们那届学生尤为幸运,学院诸多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授课,记得当时有其他高校的学生来我们班课堂蹭课,以致我们不得不提前到自己班级的教室占座位。正是在那段读书、上课的时光里,我们浸润在师大的文化氛围里,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了自己受用终生的学科思维和人文素养。那些年,大一新生入学要扫舞盲。城环院一楼的“新教”大教室,那里有我们的新生相识会、扫舞盲舞会、年级大会,入学一个多月,大家基本都会跳交谊舞了,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了交流;那些年,通讯方式很简单。在没有手机年代,同学到宿舍楼下找人,需要宿舍管理员阿姨在一楼值班室用连接到每个宿舍房间的喇叭喊:“522,有人找!”给家里打电话要到三舍旁的邮局排队,一学期下来电话卡也会攒上一摞;那些年,我们夏日在静湖边赏荷、在学林读书,冬日在静湖冰面上滑冰,在长春的街道——自由大路上扫雪;那些年,我们曾经沿着人民大街步行半个多小时前往人民广场观看纪念长春解放五十周年烟花表演。原本以为那次长途步行就是一次“壮举”,结果在军训之后才知道那点儿“步数”根本就不值得一提。记得当时全校1998级新生凌晨一两点集合出发,背着行李包步行拉练80里路。感觉那是我们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才走回了学校。看见师大校门那一刻,好多女同学都掉眼泪了——为自己能够完成这么艰难的任务而感动,为一路上学校的老师、高年级同学随时相伴和鼓励,体育学院同学组成“尖刀连”开路护航骄傲地哭,为再次看到学校大门亲切地哭。那段经历此生再没有过,也成了我当老师后若干年里自己的大一新生军训时“教育”他们的谈资……四年时光如白驹过隙,1998级毕业专场晚会上,同学们全部拿到了继续读研或者正式工作的就业协议,我们在政法学院教学楼的多功能厅与母校告别,与恩师告别。离校前夜,低年级的同学们还在为期末考试紧张复习,我们在净月校区的旭日广场彻夜畅聊,相约毕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再回母校。

铭记:为人师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与师大的感情,就在这诸多读书、生活经历里慢慢地融入血脉之中。师大校门上的“为人师表”是对每一个毕业生的期望和嘱托,学林边石刻的“人民教师的摇篮”无声而深沉地彰显着师大为祖国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育人情怀与担当。毕业后,我回到家乡辽宁锦州,成为一名老师。在锦州师范学院(现渤海大学)先后做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学生成长研究所负责人、学校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现在又回归到自己熟悉而钟爱的日常思政工作一线,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副书记、副院长。近二十年工作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高校思政工作在教育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日常思政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我越发觉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工作教师,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更要有成事的真本领。于是,我决定继续求学深造。

2021年,我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回到师大。回母校的路,我走了近二十年。虽然漫长,但是一路星光为伴。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继续读书求学实属奢侈。除了提升学历学识,仿佛它更是一种信仰和执念。这段时光里有恩师关心指导,有同学读书为伴,有课堂静思解惑,读自己喜欢的书,寻找关于生命、关于教育的意义和答案,进而再用所学反哺工作实践。复习备考的日子里,读着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梦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元问题”“元理论”的深层思考。繁琐的日常事务工作之余,夜深人静之时灯下读这些专业书籍的时光成为最宝贵、最期待、最奢侈的自我奖励,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困惑也不断得到开解。

续航:再回师大,母校教诲相伴一生

师大,把尊师重教印刻在骨子里,学风依旧浓郁、淳朴。回到师大熟悉的校园里,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浓郁的师范大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四有”好老师的标识在师大校园里随处可见,庄严而醒目。我这个博一“新生”再去蹭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当年政法学院的教授有的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部任教,依然是没有提前占座位就找不到座位。思教中心研讨室、学习间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导师指导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就是这里的优秀教师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任务。教师节的时候,成仿吾老校长的雕像前,教育学部、化学学院等教学楼前的学科奠基人石塑雕像前都摆满了鲜花,师大学人以此致敬恩师。在思教中心的走廊里,看到硕士生小师妹站在研讨室门前,仿佛要跟老师汇报什么事情,但是又不敢进去打扰,所以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候,双手抱着一本书合在胸前,身体微微向前倾着,虽然隔着门,仿若老师就在面前。我把那一幕拍下来,发给我的学生们,图片的题目就是“老师”。这样的场景,在师大时常可见。毕业工作的日子里,师大校友会的关怀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母校的温暖,为校友入职后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搭建互助互学平台,让远方的游子觉得母校始终在身旁。有人说,母校和故乡是人的一生很难回去的地方。而我是幸运的,工作在家乡,为家乡辽宁振兴发展培养人才;读书再回母校,替我的1998级同学多看看校园的一草一木,多听听老师的谆谆教导。纸短情长道不尽对母校最深沉的思念和感激。毕业二十年之际,祝福母校,祝福祖国!唯有努力,不负母校和恩师培养。牢记强师报国,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和毕生追求。

校友简介

王蕊,1998级政法学院校友,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拾梦涯”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曾获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辽宁省谈心谈话先进个人、辽宁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团干部等称号。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电话:0431-85098206
邮编:130024

  • 微信公众平台

  • 校友注册